“達嘎姐妹”一家迎來白馬人一年當中最重要的節(jié)日。13日,他們要和同村小伙伴一起跟著“池哥”“池母”,喝“百家酒”、吃“百家宴”,走街串巷唱跳一整天。
2月13日,甘肅隴南市文縣鐵樓藏族鄉(xiāng)強曲村,村民扮演“池哥”“池母”轉村祈福。中新社記者 閆姣 攝
達嘎意為“白馬”。在白馬人聚集的甘肅隴南市文縣鐵樓藏族鄉(xiāng),當?shù)赜小笆宕筮^年”的說法,每個村子慶祝時間稍有差異。強曲村因地處高山,位置偏遠,外界干擾較少,至今保留著大量原始習俗。該村在正月十五、十六兩日舉行盛大祈?;顒?,晚上是所有節(jié)慶活動的集中呈現(xiàn),狂歡將達到高潮。
“達嘎姐妹”是強曲村一個白馬民歌組合。13日上午,中新社記者探訪村子時,該組合成員之一薛花拿出烹香的臘肉和野菜招待來客,抽空麻利地收拾打扮,換上精致的傳統(tǒng)民族服飾,準備赴約和姐妹一同去唱歌。
隨著不遠處“嘭嘭”幾聲炮響,池哥晝正式開始。池哥晝是白馬人保留最完整、最具特色民族舞蹈,也是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俺馗纭薄俺啬浮眲t是池哥晝里的角色。
2月13日,甘肅文縣強曲村,“達嘎姐妹”的母親(左二)和姐妹們歡唱。中新社記者 閆姣 攝
當?shù)亓鱾?,白馬人會說話就會唱歌,會吃飯就會喝酒。薛花家里擺放著很多民歌比賽獲獎證書,是母親、姐姐和她三人的“戰(zhàn)果”。她稱,和家人、親朋的聊天話題最多的就是唱歌,“如何發(fā)聲,歌詞是什么意思,一家人聚在一起就討論這些。”
等薛花趕上池哥晝隊伍,她母親已和老姐妹們手挽著手,左搖右晃“唱嗨了”。她們唱渴就滿飲一杯咂桿酒,不等餓就被街坊大叔大媽塞一塊臘肉,吃罷再手拉手跳轉圈舞。用她們的話說,“今天要唱一天,跳一天,喝一天,吃一天,狠狠‘松弛’一把!”
薛花的父親今年70多歲,曾參演池哥晝中的“猴娃子”一角多年。如今,薛花的兒子接棒演起了“猴娃子”,活動時臉上抹滿鍋灰,隨意亂唱狂跳來逗樂。薛花說,爺孫倆經常隨時隨地唱跳,是熱愛,也是傳承。
2月13日,甘肅文縣強曲村,村民手拉手跳轉圈舞慶祝正月十六。中新社記者 閆姣 攝
薛花哥哥薛剛的歌聲也很優(yōu)美,他也扮演過“猴娃子”,而且在“牽‘野豬’躲避‘池哥’”環(huán)節(jié)中,還因表演出彩,在多個村子的比賽中拿過第一名的好成績。
薛剛的另一個身份是儺面具手藝人,由他制作的面具大多用于周邊村子池哥晝活動中。他接受采訪時說,他們一家四代人,男性都擅長木工,村里“池哥”“池母”的面具大都出自他們手。
出于對自然萬物的崇拜,池哥晝所用面具中有動物,也有神話人物。“從一個面具中能看到多種動物,有‘一面多相、百獸率舞’的涵義?!毖偨榻B說,他會將自己的想象創(chuàng)作到面具中,比如將野豬面具的耳朵高高豎起,使其看上去更兇猛。
薛剛的兒子今年因工作未能回村參加活動,通過電話視頻向家人表達遺憾和想念之情。
“池哥晝是我們白馬人的精神寄托,還是我們團結一致的紐帶,更是遠方游子思念家鄉(xiāng)時的一種慰藉。”薛花說,她以后會多通過年輕人喜歡的方式,盡力傳承保護和傳播白馬文化。
夜幕降臨,“達嘎姐妹”一家還在村里歡唱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