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菩提道次第師師相承啟請贊頌”文中有頌句贊道:“三界諸眾生,怙主大寶師?!?/p>
值得這樣贊嘆的大德拉?卓瓦貢波(義為眾生怙主),生在頤章康瑪(義為紅宮)那里。系在丙午年誕生的,父親名爵壩,母親是枳貢巴王(西藏王族之一)的公主,名文領敬(義為贍洲美嚴)。他從童年時代也就能勤求正法,到六歲時在擋律公大師座前領受近住齋戒法。繼后他見著俗家如牢獄一樣,在強有力的出離心策動之下,十六歲時也就在切喀寺里,他的叔父隆根旺秋前受了優(yōu)婆塞戒。隨即請求覺摩隆那里的壩底大師作阿阇黎,卓薩哇善知識勒敦作教導師而出了家,起名叫旺秋窩(義為自在光)。繼后他從齊波多請來善知識勒敦為作親教師(即受此丘戒的戒師);從蘭古多迎請來善知識嘉察為作阿阇黎;請爵準巴為作教授師,而受了具足戒,并很好地學習毘奈耶諸學處,而按照著戒律實行起來。他心行兩方面都很加法地依止叔父拉?隆根旺秋座下,總的說來他聽受了許多正法,特別是他聽受了從阿底峽師徒(徒指種敦巴)而到善知識博多瓦承傅下來的噶當教典派的教授——“菩提道次第”從依善知識起一直到止觀道中所有每一所緣念法門耳傳教授都一一的認識;與及對于一切佛經和大車軌諸經論,徹底地引生定解的方法,都通過內心的修驗體會而獲得定解。
他在叔父拉?隆根旺秋示寂后,也就隨即主持吉布及切喀兩寺。計從癸巳年起一直到己未年間,他一共住持了二十七年,負起了教主的責任。繼后博多上座和噶當教典派中的各善知識共同商議后,將博多門下所有母寺分寺都供獻給他。公波那方面也供獻達巴寺;弟子曲、江、隆三人帶頭約有三十個寺廟團體,也將佛廟的鎖鑰全交出來而作供獻;其他達根方面復供納達寺;根納謨學區(qū)為首的寺團,也將寺廟僧眾等全供于座前。后來很長久的時間中,都還在委派這些寺廟里領導人和執(zhí)事等。由梁區(qū)那里讓波伽人眾復迎請他作“十億佛寺”的開光法事,并將讓波伽母寺分寺等都全作供獻而交出了佛廟中的鎖鑰。仁哲迦寺也迎請他作大佛殿的開光法事,而將母寺和分寺等都全作供獻。到后來讓波伽與及扎圖寺也因此發(fā)展出了許多護持吉布宗法的傳徒;唉寺區(qū)也發(fā)展出許多如布達等施主和傳徒。
這位大師他在共通道方面是修學菩提道次第;不共道方面是修學金剛乘道而閉關專修,以此親見許多本尊,特別是獲得不動金剛的成就,因此都傳稱他是不動金剛的化身。這位大師他在亞隆地區(qū)貢波山中親見獅子吼佛現(xiàn)身;在博多時,這位善知識身中,有一尊說法智慧尊像也來入住其身中。由于他以佛法的內要寶藏——毘奈耶為主的緣故,所以他于吉布寺,在一安居持戒的當中,感得十六尊者親身來到。因此勝緣,后來卓瓦貢波大師那里也就增多了許多有十六尊圍繞的畫像;并且在修夏的時間也興起受取十六尊者的一根籌木,與及在法會中供養(yǎng)僧眾的茶飲時,讀誦十六尊者祈禱文的規(guī)矩是沒有斷過的。他在拉薩獲得迎佛釋迦牟尼為之說法的加持。他到熱振寺時,阿底峽尊者為他親自現(xiàn)身而恩賜他許多教誡和未來指示。由于他閉關專修本尊法是很徹底圓滿的緣故,以此名叫當?shù)牡胤街?有一位大貴婦,魔入她的身中,誰也不能驅出那魔,他一去到那里作驅魔法事后,那貴婦的兩腋下各飛出一鴿鳥,這兩鴿直飛向江根地方而去,大眾都親眼見著,他隨即很好地作了開光加持。當法王八思巴到外地去的時候,其他的所有送行善知識都擋駕請回,而只是對這位大師說:“我和善知識卓瓦貢波仁波切實不忍分離,請同行一程吧!”他也就直送到俠頓察哇地方,才轉回來。
繼后這位大德他復作了許多利濟住持師和大宰官們的事業(yè)后,在己未年九月二十一日,他在吉布寺示寂,享壽七十四歲。于是他的弟子們?yōu)樗龃蠊B(yǎng)后,火化他的遺體骨灰中發(fā)現(xiàn)許多佛本尊等像,特別是發(fā)現(xiàn)心、舌、眼三根未燃,眼珠裝入了吉布寺的內供珍像——他的金身像的中間,奉安供養(yǎng);由切喀寺迎請他的心到峨扎大殿中,奉安供養(yǎng);舌則由荒古多寺迎請去奉安在大菩提像中而供養(yǎng)。并發(fā)現(xiàn)有四支右旋螺,其中一支奉安在汝巴寺的金像中;有一支奉安在邦薩哇大殿中,系峨扎寺所有;另一支奉安在吉布寺內而作內供珍物。
拉?隆根旺秋和拉?卓瓦貢波兩位大師,與及住持這兩位大師法傳的吉布寺,和切喀寺的主持三師等人,在《噶當寶笈》中有很明顯的記別。從為生?吉布瓦授的記別語句錄意中,可以看得出來的是如說:“你未來將從一護持佛種的‘二拉’開始,由五德而發(fā)展出不少的龍象?!边@位大師他所作的弘法利生事業(yè),特別廣大而普遍的緣故,所以一切智宗喀巴大師也贊說:“三界諸眾生,怙主大寶師?!弊客哓暡ù髱熕倘皇菗碛斜姸嗖豢伤甲h的弟子,但首要弟子能護持噶當教典派法傳的大德,確為善知識桑欽巴。
以此意樂菩提道次第修心的人們,應當對于拉?卓瓦貢波大師祈禱求加持,并且應當效法他的高風史事——護持清凈無染的噶當史跡,而種下如他一樣修共通道菩提道次第及不共通道二者的習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