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噜噜噜噜,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三级人妇,97av在线,亚洲国产精品福利,乱人伦中文三级视频播放www,一区日韩在线,日韩六九视频

中國藏族網(wǎng)通

蒲文成先生生平及其藏學和藏傳佛教研究

來源 :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發(fā)布時間 : 2017-06-24
字體 :

1.jpg

著名藏學家,原青海省政協(xié)副主席蒲文成先生于2017年6月20日駕鶴西歸,無病無疾,悄然辭世!中心微信公眾平臺推出紀念專題以示懷念蒲先生。
蒲文成,別名白瑪曲扎,男,漢族,青海樂都人,1942年11月生。1960年5月參加工作,曾在青海樂都縣任中學教師。1967年藏語文專業(yè)畢業(yè),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從事教學等工作11年。1982年西北民族大學古藏文碩士研究生畢業(yè)后,在青海省社會科學院從事社科研究工作,先后為副研究員、研究員,歷任民族宗教研究所副所長、所長,社科院副院長,青海省人大第八、九屆常委。2003年元月選任青海省第九屆政協(xié)委員會副主席、第十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曾為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評委、青海省人民政府參事、青海省知識分子聯(lián)誼會副會長、玉樹地震災后恢復重建顧問、災后重建規(guī)劃委員會委員、青海省政協(xié)咨政,中國民族學學會、中國宗教學會、中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理論研究會等會理事等,青海大學、青海師大、青海民大、青海省委黨校、西北民大等高校特邀教授,先后任數(shù)十個文化學術單位顧問。2009年6月退休。 現(xiàn)任青海省文史研究館名譽館長。
長期從事藏族史、藏傳佛教、民族宗教理論與問題研究,撰寫過大量有一定學術價值和實際應用價值的專著、理論文章,并譯注藏文古籍多部,為繼承、弘揚藏族傳統(tǒng)文化和促進民族文化交流做出了貢獻。先后主持完成《藏族地區(qū)社會歷史及佛教寺院調查研究》(國家“七五”期間重點課題)《青藏高原經(jīng)濟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藏傳佛教寧瑪派和薩迦派概論》《漢藏民族關系史》等國家社科規(guī)劃資金項目以及《影響我省藏族聚居區(qū)社會穩(wěn)定的一些宗教問題及其對策建議》《河湟佛道文化》等多項青海省社科規(guī)劃項目研究,出版書籍21部(含合作),發(fā)表學術論文160余篇,另參與10余部書的撰寫工作,總成果量約600萬字,有15項成果獲省部級以上獎勵,其中主持完成的《十世班禪大師的愛國思想》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獨立完成的《青海佛教史》獲中國藏學研究珠峰三等獎,合作完成的《漢藏民族關系史》獲青海省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專著《覺囊派通論》和論文《吐蕃王朝歷代贊普生卒年考》《藏傳佛教進步人士在我國民族關系史上的積極作用》《藏傳佛教與青海藏區(qū)社會穩(wěn)定問題研究》《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宗教問題的一些再認識》《再論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等獲青海省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另有省級優(yōu)秀成果三等獎6項。1990年12月被評為青海省優(yōu)秀專家,1992年11月國家人事部授予全國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1993年元月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蒲文成先生主要在下面研究領域取得了一定成就:
一、藏族史研究。曾致力于吐蕃史、青海藏族史和西藏史的研究,特別對于吐蕃歷史年代、宋元青海藏族史、明清王朝對藏區(qū)的施政、漢藏民族關系等方面的研究致力尤多。主要成果有《漢藏民族關系史》等專著和《吐蕃王朝歷代贊普生卒年考》《關于西藏佛教前后弘期歷史年代的分歧》《試談雍正癸卯之亂的歷史淵源》《對羅卜藏丹津事件中幾個問題的質疑》《第三世達賴喇嘛來青海活動情況述要》《從清朝與七世達賴的關系看清朝對西藏的施政》《試論十八世紀中葉西藏地方行政體制的改革》《藏傳佛教進步人士在我國民族關系史上的積極作用》《從藏族歷史看西藏與祖國內地的關系》《淺談青海民族的形成與融合》等。
二、宗教文化研究。多年深入藏區(qū),調查研究青海等地藏傳佛教的歷史、現(xiàn)狀、活佛系統(tǒng)、宗教活動、寺院狀況、教義教規(guī)、重要人物、修持方法等,曾主編出版《甘青藏傳佛教寺院》,合作編寫了《青海藏傳佛教寺院明鑒》《塔爾寺概況》《青海寺廟塔窟》等專著,發(fā)表了《青海是藏傳佛教文化傳播發(fā)展的重要源頭》《寧瑪派的民間信仰》《青海藏傳佛教寺院概述》《文都寺簡述》《青海蒙古族寺院》等以及有關教派傳播的系列論文。在此基礎上,寫成《覺囊派通論》《藏密溯源》《青海佛教史》《河湟佛道文化》等專著。研究宗教人物方面,系列文章有《青海駐京呼圖克圖述略》《宗喀巴生平紀略》《佑寧寺的王佛與五世王佛的佑寧寺志》《松巴堪布益希班覺及其佛教史名著如意寶樹史》《寧瑪派高僧隆欽然絳大師》《當代著名藏學家才旦夏茸活佛》等,并為多書撰寫數(shù)十位人物傳略。宗教教義、修持方式研究方面,曾發(fā)表《關于藏傳佛教活佛轉世制度的幾個問題》《淺談宗喀巴大師的顯密學修次第》《寧瑪派教法概論》《大圓滿法概說》《脫噶修持法概述》《覺囊派教法淵源及其在西藏的早期傳播》《經(jīng)幡源流芻議》《頗瓦法概述》《宗喀巴大師與卻藏活佛系統(tǒng)》《扎藏寺與車臣諾們汗》等。
三、現(xiàn)實問題研究。以藏傳佛教為主要研究對象,重點探討宗教理論和政策、宗教與社會相適應、維護社會穩(wěn)定、預測宗教發(fā)展趨勢、和諧民族關系、減輕信教群眾的宗教開支負擔等一系列問題,發(fā)表有《十世班禪大師的愛國思想》《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宗教問題的一些再認識》《再論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藏傳佛教及其社會影響》《多加鄉(xiāng)的民間宗教活動》《淺談馬克思主義的宗教觀》《藏傳佛教與青海藏區(qū)社會穩(wěn)定問題研究》《青海的民族宗教及管理現(xiàn)狀分析》《歷史進程中的藏傳佛教》《藏族信仰文化的歷史變遷與藏區(qū)社會進步》《正確認識宗教,努力做好宗教工作》《關于統(tǒng)籌青藏高原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的思考》《試論青海的戰(zhàn)略地位》《淺論文化的繼承吸收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對促進我國民族關系和諧的幾點思考》《藏傳佛教生態(tài)倫理與生態(tài)文明建設》《青海各民族和諧相處的歷史文化根基和基礎條件》等學術論文,并出版專著《漢藏民族關系史》《青藏高原經(jīng)濟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
四、藏文古籍譯注。除漢譯大量藏傳佛教文獻資料外,譯注出版了《七世達賴喇嘛傳》《王佛佑寧寺志》《松巴佛教史》(合譯)《布頓佛教史》《白史》《羅熱噶巴寺志》等藏文佛教史名著、人物傳記和寺院志,并將拉薩大昭寺的祈愿活動、藏鈴的鑄造方法等由英文譯為漢文。在翻譯實踐中探索翻譯技巧和規(guī)律,發(fā)表有《漢譯藏文文獻中的幾個問題》等論文。
此外,多年扶掖后賢、培養(yǎng)人才,撰寫序言、評論等數(shù)十篇,多體現(xiàn)有他的學術思想和研究成果。在科研之余,他對人大、政協(xié)、政府參事等工作盡職盡責,積極為推動我省的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建言獻策。多年來,參與有關科技、教育、文化、衛(wèi)生、體育、就業(yè)、民生、新農村建設、特色農業(yè)等多領域的調研和視察,乃至不顧年邁,數(shù)往玉樹災區(qū)調查,均提出過不少有分量、有見解、可操作的意見建議。

代表性著作
1.《甘青藏傳佛教寺院》(主編,主要撰寫者),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1996年第3次印刷。
2.《覺囊派通論》,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2003年青海民族出版社再版。
3.《青海佛教史》,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
4.《藏密溯源——藏傳佛教寧瑪派》(合著),青海民族出版社2006年出版。
5.《漢藏民族關系史》(合著),甘肅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
6.《河湟佛道文化》,青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
代表性譯著
1.《七世達賴喇嘛傳》,西藏人民出版社 1989年出版,2006年中國藏學出版社再版。
2.《王佛佑寧寺志譯注》,收入《佑寧寺志(三種)》,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
3.《松巴佛教史》(合譯),原名《如意寶樹史》,甘肅民族出版社1994年出版。2013年修訂再版,更名為《松巴佛教史》。
4.《白史》,臺灣大千出版社2006年出版。
5.《布頓佛教史》,臺灣大千出版社2006年出版,2007年甘肅民族出版社再版。
主要論文
《吐蕃王朝歷代贊普生卒年考》《試談雍正癸卯之亂的歷史淵源》《對羅卜藏丹津事件中幾個問題的質疑》《第三世達賴喇嘛來青?;顒忧闆r述要》《從清朝與七世達賴的關系看清朝對西藏的施政》《試論十八世紀中葉西藏地方行政體制的改革》《藏傳佛教進步人士在我國民族關系史上的積極作用》《從藏族歷史看西藏與祖國內地的關系》《淺談青海民族的形成與融合》《青海是藏傳佛教文化傳播發(fā)展的重要源頭》《寧瑪派的民間信仰》《青海藏傳佛教寺院概述》《寧瑪派教法概論》《大圓滿法概說》《脫噶修持法概述》《覺囊派教法淵源及其在西藏的早期傳播》《經(jīng)幡源流芻議》《頗瓦法概述》《宗喀巴大師與卻藏活佛系統(tǒng)》《扎藏寺與車臣諾們汗》《藏傳佛教與青海藏區(qū)社會穩(wěn)定問題研究》《青海的民族宗教及管理現(xiàn)狀分析》《歷史進程中的藏傳佛教》《藏族信仰文化的歷史變遷與藏區(qū)社會進步》《關于統(tǒng)籌青藏高原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的思考》《試論青海的戰(zhàn)略地位》《淺論文化的繼承吸收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對促進我國民族關系和諧的幾點思考》《全球化視域下的藏傳佛教》《藏傳佛教生態(tài)倫理與生態(tài)文明建設》《青海各民族和諧相處的歷史文化根基和基礎條件》等。

論著目錄
著作目錄
1984年,《藏文古體詩格舉例匯編》(合編),甘肅民族出版社出版。
1987年,《塔爾寺概況》(合著),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0年,《甘青藏傳佛教寺院》(主編,主要撰寫者),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96年第3次印刷。
1993年,《覺囊派通論》,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2003年青海民族出版社再版。
1993年,《青海藏傳佛教寺院明鑒》(副主編),甘肅民族出版社出版。
1994年,《青海百科大辭典》(副主編),中國財政經(jīng)濟出版社出版。
1998年,《七世達賴喇嘛年譜》,輯入《歷輩達賴喇嘛與班禪額爾德尼年譜》, 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出版。
1998年,《青海寺廟塔窟》(副主編),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1年,《青海佛教史》,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4年,《青藏高原經(jīng)濟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主編),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6年,《藏密溯源——藏傳佛教寧瑪派》(合著),青海民族出版社出版。
2008年,《漢藏民族關系史》(合著),甘肅人民出版社出版。
2010年,《河湟佛道文化》,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2013年,《藏密祖師蓮花生》(合作),青海民族出版社出版。
2013年,《中國藏傳佛教寺院大系.青海藏傳佛教寺院》(主編),甘肅民族出版社出版。
譯著目錄
1984年,《宗派源流簡史》(藏譯漢),內蒙古社科院內部印。
1989年,《七世達賴喇嘛傳》,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2006年中國藏學出版社再版。
1990年,《王佛佑寧寺志譯注》,收入《佑寧寺志(三種)》, 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4年, 《如意寶樹史》(合譯),甘肅民族出版社出版。2013年再版,更名為《松巴佛教史》。
2006年 《白史》,臺灣大千出版社出版。
2006年,《布頓佛教史》,臺灣大千出版社出版,2007年甘肅民族出版社再版。
2007年,《羅熱噶巴寺志》,青海民族出版社出版。
2013年,《松巴佛教史》(《如意寶樹史》修訂本),甘肅民族出版社出版。
歷史研究
1982年,《松贊干布生卒年考》,載《西北民族學院學報》第2期。
1982年,《關于西藏佛教前后弘期歷史年代分歧》,載《西藏研究》第3期。
1983年,《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赤松德贊》《赤祖德贊》,收入《西北民族歷史人物選介》,西北民族學院內部印刷。
1983年—1984年 ,《吐蕃王朝歷代贊普生卒年考》,? 連載于《西藏研究》1983年第4期,1984年第2、3期。
1985年,《試談雍正癸卯之亂的歷史淵源》,載《西藏研究》第1期,輯入《藏族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中國歷史研究文摘》。
1986年,《藏傳佛教進步人士在我國民族關系史上的積極作用 》, 載《青海社會科學》第4期,人大資料中心《無神論宗教》和《中國少數(shù)民族》轉載。
1986年,《松贊干布生卒年代考》(藏文),載《章恰爾》第4期。
1987年,《對羅卜藏丹津事件中幾個問題的質疑》,載《青海史志研究》第1、2期。
1987年,《清代以來西藏的第巴、藏王及攝政》, 載《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第2期。
1987年,《芒松等四贊普生卒年考》(藏文),載《章恰爾》第3期。
1988年,《第三世達賴喇嘛來青海活動情況述要》, 收入《藏族史論文集》,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
1988年,《從清朝與七世達賴喇嘛的關系看清朝對西藏的施政》,載《青海社會科學》第3期。
1988年,《試談十八世紀中葉西藏地方行政體制的改革》, 收入《藏學研究論叢》第一輯,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5年,《從藏族族源看法漢藏民族關系》,載《安多研究》第1輯,中國藏學出版社出版。
2005年,《宋代河湟開發(fā)述略》,載《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第4期。
2006—2007年, 《漢藏民間文化交流述要》, 載《青海文化》2006年第4期、《河湟》2006年第5—6期,《青海民族學院學報》2007年第2期。
2008年,《從藏族歷史看西藏與祖國內地的關系》,載《青海社會科學》第3期。
2010年,《試論吐谷渾在我國民族融合中的歷史作用》,載《中國土族》冬季號。
2011年,《吐谷渾研究三題》,載《青海民族大學學報》第2期。中共都蘭縣委編《吐谷渾與絲綢南路文化研討會文集》收入,易名《有關吐谷渾的議題三則》,內部印刷。
2014年,《青海各民族和諧相處的歷史文化根基和基礎條件》,收入青海省委統(tǒng)戰(zhàn)部主編的《青海省創(chuàng)建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區(qū)的理論與實踐》,人民出版社12月出版。
2016年,《淺談青海各民族的形成與融合》,載《青海師范大學學報》第5期。
宗教探索
1983年,《宗喀巴生平紀略》,輯入《青海藏學論文集》(一),內部印行。
1985年,《佑寧寺的王佛和五世王佛的<佑寧寺志>》,載《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第3期,輯入《青海藏學論文集》(二)。
1985年,《關于藏傳佛教活佛轉世制度的幾個問題》,載《社會科學參考》第18期。
1985年,《西納家族、西納喇嘛和塔爾寺的西納活佛》(合作),載《青海社會科學》第1期。
1985年,《塔爾寺的主要法會和法會上的跳欠活動》, 載《民族民間舞蹈研究》第2期,輯入《文藝研究資料》第1輯、《舞蹈藝術》第31輯。
1988年,《藏傳佛教寧瑪派在青海的傳播概況》,載《社會科學參考》第3期。
1988年,《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宗教問題的一些再認識》,收入《思考、探索、對策》一書, 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8年,《七世達賴喇嘛年譜》,載《甘肅民族研究》第3、4期。
1988年,《藏傳佛教格魯派在青海地區(qū)的傳播》, 載《社會科學參考》第18期。
1989年,《青海的蒙古族寺院》,載《青海社會科學》第6期。
1990年,《青海藏傳佛教寺院》(一)、(二)、(三)、(四),載《社會科學參考》第7、8、9、10期。
1990年,《塔爾寺》《佑寧寺 》《根敦群佩》《宗喀巴》, 輯入《青海掠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
1990年,《青海藏傳佛教寺院概述》,載《青海社會科學》第5期。
1991年,《噶舉派在青海的傳播與現(xiàn)狀》(合作),載《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第1期。
1991年,《覺囊派教法淵源及其在西藏的早期傳播》,載《社會科學參考》第2期。
1991年,《文都寺簡述》,載《中國藏學》第1期。
1991年,《松巴堪布益希班覺及其佛教史》,載《民族古籍》第2期。
1991年,《再論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收入《在黨的旗幟下》一書,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2年,《 淺談馬克思主義宗教觀 》,收入《青海民族問題論文集》一書,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2年,《多加鄉(xiāng)的民間宗教活動》 載《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第2期。
1990年,《青海蒙古族及其寺院》,載《藏學論叢》第二輯,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3年,《青海駐京呼圖克圖述略》,載《安多研究》第1期。
1994年,《淺談宗喀巴大師的顯密學修次第》,載《廣東佛教》1994年 第1、2期。
1994年,《藏傳佛教及其社會影響》(合作),收入《青海藏族自治地區(qū)穩(wěn)定與發(fā)展研究》一書, 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5年,《十世班禪大師的愛國思想》(合作),載《青海社會科學》第5期。
1995年,《當代著名藏學家才旦夏茸活佛》,載《臺州佛教》第11期。
1995年,《寧瑪派的九乘教法及其早期傳播》,載《青海民族研究》第4期。
1996年,《寧瑪派高僧隆欽然絳大師》,載《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第4期。
1997年,《脫噶修持法概述》,載《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第4期。
1998年,《青海是藏傳佛教文化傳播發(fā)展的重要源頭》,載臺灣《宗教哲學》第三卷第四期,《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第2期轉載。
1998年,《大圓滿法概說》,載《中國藏學》第2期,《青海民族研究》第2期轉載。
1998年,《經(jīng)幡源流芻議》(合作),載《青海社會科學》第5期。
1999年,《頗瓦法概述》,載《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第4期。
2000年,《河湟地區(qū)藏傳佛教的歷史變遷》, 載《青海社會科學》第6期,《河湟》第2期。收入王承喜主編《昆侖文化論集》,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5月出版。
2000年,《吐蕃贊普赤松德贊》《佛教密宗經(jīng)典翻譯家毗盧遮那》《吐蕃名王赤祖德贊》《明初藏區(qū)三大法王》《薩迦派學者仁達瓦·循奴洛哲》《哲蚌寺創(chuàng)建者絳央?yún)s杰》《一世達賴喇嘛根敦朱巴》《章嘉·羅桑巴丹丹丕鐘麥》,輯入《中國歷代少數(shù)民族英才傳》,甘肅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出版。
2000年,《影響我省藏族聚居區(qū)社會穩(wěn)定的一些宗教問題及其對策建議》(調研報告), 青海省社科規(guī)劃課題,2000年12月通過鑒定。
2001年,《藏傳佛教與青海藏區(qū)社會穩(wěn)定問題研究》,載《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第2期。
2001年,《寧瑪派的民間信仰》,載《中國藏學》第3期。
2001年,《河湟地區(qū)藏傳佛教文化的歷史變遷》, 載《昆侖文薈》第5期,收入《昆侖文化論集》,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
2001年,《以史為鑒,重視民族宗教工作,維護民族地區(qū)社會穩(wěn)定》,載《青海地方志通訊》第12期。
2001年,《膽巴》《桑哥》《頓珠仁欽》《宗喀巴·羅桑扎巴》《土觀·阿旺卻吉嘉措》《章嘉·若貝多杰》《夏嘎巴·措周讓卓》《夏日倉·洛桑成列隆多嘉措》等,收入《青海省志·人物志》,黃山書社2001年9月出版。
2002年,《藏族信仰文化的歷史變遷與藏區(qū)社會進步》,載《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第1期。
2002年,《青海的民族宗教及管理工作現(xiàn)狀分析》,載《青海研究報告》第5期,《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第4期。
2003年—2005年,《寧瑪派教法概說》,(署名白瑪曲扎),連載于《青海藏族》2003年第1、2 期,2005年第1期。
2004年 《古教遺珠,浮生事未盡》,載《亞洲旅游·青海專輯》。
2006年,《宗喀巴與藏傳佛教》, 載《文史知識》第2期。
2006年,《佛學泰斗,愛國高僧——喜饒嘉措大師》,載2006年11月30日《西海都市報》,《河湟》2007年第4期轉載。
2006年,《紅燭春蠶,情系后學——回憶導師才旦夏茸教授》,載2006年12月7日《西海都市報》,《河湟》2007年第5期轉載。
2007年,《愛國愛教,萬古師表——班禪額爾德尼.確吉堅贊 》,載《河湟》2007年第2期。
2009年,《對我省民族宗教工作的幾點思考》,載《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第4期,《青海統(tǒng)一戰(zhàn)線》2009年第4期轉載。
2009年,《佛道教義概說》,載《河湟》第6、7期。
2010年,《緬懷班禪大師,倡導人間佛教》,載《青海統(tǒng)一戰(zhàn)線》第2期。
2010年,《藏傳佛教及其教派》,載《青海統(tǒng)一戰(zhàn)線》第4期。
2010年,《愛國名僧才旦夏茸》,載《青海統(tǒng)一戰(zhàn)線》第6期。
2011年,《正確認識宗教,努力做好宗教工作》,連載于《青海統(tǒng)一戰(zhàn)線》第4、5期。
2011年,《東科爾活佛系統(tǒng)與藏傳佛教格魯派北漸蒙古地區(qū)》,載《青海民族大學學報》第1期。
2011年 《藏傳佛教格魯派北漸蒙古地區(qū)的橋頭堡》,載《河湟》第1期。
2011年,《有關藏傳佛教的幾個問題》,連載于《安多研究》第六、七、八輯,甘肅民族出版社出版。
2011年,《宗喀巴大師與卻藏活佛系統(tǒng)》,載《西北民族大學學報》第2期。
2012年,《珍惜生命是佛教的基本原則之一》,載3月28日《青海日報》。
2013年《持戒學修是佛教對僧人的根本要求》,載《河湟》第3期。
2013年 《扎藏寺與車臣諾們汗》,載《中國藏學》第1期。
2013年 《蓮花生大師其人其事》, 載《青海民族研究》第6期。
2013年 《湟源縣藏傳佛教文化資源的挖掘與開發(fā)》,載《群文天地》第7期。
2013年,《藏傳佛教的生態(tài)倫理與生態(tài)文明建設》,收入《安多研究》第十輯,甘肅民族出版社出版。《河湟》2014年第3期轉載。
2014年,《一代大師——喜饒嘉措》,載《金色廣場》第3期。
2014年,《古教遺珠,光彩奪目——簡論玉樹地區(qū)藏傳佛教的特色》,載《群文天地》第4期, 收入羅桑開珠、昂文格來主編的《玉樹文化研究》一書,中國藏學出版社6月出版。
2014年,《青海各民族和諧相處的民族宗教文化基礎》,載8月12 日《中國民族報.宗教周刊.綜合》。
2014年,《全球視域下的藏傳佛教》,收入《安多研究》第十一輯,甘肅民族出版社出版。
2015年,《回憶導師才旦夏茸先生》,載《中國藏學》2015年第4期。
2015年,《宗喀巴大師及其親傳弟子在青海的活動》,收入青海民族大學宗喀巴研究院《2015年首屆宗喀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由甘肅民族出版社2016年7月出版。
2016年,《廣惠寺存九世班禪賜給先靈佛的錦幛考釋》,載《青海民族大學學報》2016年第1期。
2016年,《河湟蒙古族古剎扎藏寺》,載《中國土族》帝期。
2016年,《普賢行愿品漢藏譯本異同考釋》,載《中國藏學》2016年第4期。
2017年,《緬懷大師,紹繼傳統(tǒng)——紀念十世班禪大師圓寂28周年》,在《群文天地》2017年第1期。
序文書評
1999年,《突出特色,反映青海——簡評<青海百科全書>的民族特色》,載9月11日《青海日報》。
2000年,《一部功在當代、惠及后人的傳世之作——評<青海通史>》,載《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第1期。
2000年,星全成、馬連龍著《藏族社會制度研究》序,青海民族出版社出版。
2001年,《循名責實,古為今用——評李文實先生的<西陲故地與羌藏文化>》,刊登于12月9日青海日報。
2003年,李鐘霖等著《藏族格言文化鑒賞》序,青海民族出版社出版。
2005年,《赭墨集——喇秉德學術論文選》序,民族出版社出版。
2005年,馬德勝、曹婭麗著《人神共舞——青海宗教祭祀舞蹈考察與研究》序,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文壇瞭望》2006年夏季號轉載,文藝報2007年6月21日轉載,題為《一項值得稱頌的研究成果——讀<人神共舞——青海宗教祭祀舞蹈考察與研究>》。
2006年,何峰主編《藏族生態(tài)文化》序,中國藏學出版社出版。
2006年,吳惠然《筆耕集》序,(內部印行)。
2006年,白爾.尼瑪增.阿旺勒雪嘉措著《佑寧寺續(xù)志》序,(內部印行)。
2007年,班瑪縣政府編《紅軍走過的地方》序,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7年,《吳均先生文集》代序,中國藏學出版社出版。
2007年,拉科.益西多杰編譯《藏傳佛教高僧傳》序,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吳引水編著《中國歷代名僧傳略》序。
2010年,《做人真諦,成功奧秘》——張建青著《陽光心語》序,遠方出版社2010年5月出版。
2010年,《一部研究清朝邊政史的力作》——星全成、陳柏平著《藏傳佛教四大活佛系統(tǒng)與清朝治理蒙藏方略》序,青海人民出版社1月出版。
2010年,《讓“藏地詩頌”更放異彩》——曹婭麗、劉志群、阿旺旦增著《藏地詩頌——青藏高原藏戲遺產(chǎn)保護與研究》序,文化藝術出版社12月出版。
2012年 《一部科學解讀塔爾寺與周邊民族關系的新作》——張海云著《貢本與貢本措周》序,民族出版社2012年2月出版。
李華旦攝影著作序。
《高廟鎮(zhèn)志》序。
郎天祥編著《老鴉城史話》序。
2012年,邸平偉著《青藏鐵路: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與旅游——以西寧至格爾木段沿線及周邊為例》序,民族出版社12月出版,2014年9月再版。
2013年 《為土地和生命抒寫最美書卷》——李永新主編《海東情》序,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2013年 《重建家園,更快發(fā)展》——喬正孝主編《新家園——對玉樹災后經(jīng)濟發(fā)展方式轉變的研究》序,民族出版社3月出版。
2014年 《藏族歷史文化的藝術展現(xiàn)》——簡介宗哲拉杰主編《藏族彩繪唐卡藝術》,青海民族出版社出版。
2014年,穆赤·云登嘉措著《藏區(qū)穩(wěn)定與發(fā)展問題研究——以青海藏區(qū)為主要視角》序,陜西人民出版社12月出版。
次成巴德編《旅游業(yè)務手冊》序。
2015年,尼瑪編著《格魯派之蒙古族高僧大德》序,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2015年,《人民渴望精湛的醫(yī)術和醫(yī)德的回歸》——張建青著《陽光思語》序,
2015年 《認識青海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祁永壽、李曉云、李秋梅編著的《青海文化概觀》序,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出版。
2017年 《寶庫擷英,光華霞蔚》——曹生淵攝影集《青海藏傳佛教文化》序,青海民族出版社出版。
2015年,《往事猶在目,悠悠果洛情》——賀北?!豆咫S感集》序,青海民族出版社出版。
2015年 《一代名僧,再展風姿》——吳維仁、張芳蘭創(chuàng)作的文學劇本《宗喀巴大師》序,甘肅美術出版社出版。
2015年,《尋根青海文化,展示藝術風采》——馬桂花《尋根記憶》序,青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12月出版。
2016年,《河湟英才,書刻名家》——巨積文《書法篆刻詩文集》序,
譯文
1983年,《曼蘭木法會——西藏的祈愿節(jié)》(英譯漢),載《社會科學參考》第16期。
1985年,《西寧東科爾寺和東科爾活佛》(藏譯漢),載《西北民族文叢》第1期。
1987年,《藏鈴鑄造法》(英譯漢),《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第2期。
1987年,《喀的喀寺院的宗喀巴大師圣像》(藏譯漢),《西藏研究》第3期。
1991年,《印度外道諸派》(藏譯漢),載《世界宗教研究資料》1991年第2期。
參與撰寫書目
1983年,《西北民族歷史人物選介》,內部印行。
1990年,《青海掠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
1990年,《中國各民族宗教與神話大辭典》,學苑出版社出版。
1998年,《青海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
1999年,《鄧小平民族理論與實踐》,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8年,《宗教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年8月出版。
2000年,《中國歷代少數(shù)民族英才傳》,甘肅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1年,《青海省志·人物志》,黃山書社出版。
2003年,《藏族大辭典》,甘肅民族出版社出版。
2007年,《鏡鑒——青海民族工作若干重大歷史事件回顧》, 副主編,內部出版。
2017年,《 河湟文明志》,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2017年,《河湟歷史文化通覽》,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2017年,《西寧故事》,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承擔過的主要項目
國家社科規(guī)劃資金項目:
1.《藏族地區(qū)社會歷史及佛教寺院調查研究》(國家“七五”期間重點課題)
2.《青藏高原經(jīng)濟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
3.《藏傳佛教寧瑪派和薩迦派概論》
4.《漢藏民族關系史研究》
青海省社科規(guī)劃項目:
1.《影響我省藏族聚居區(qū)社會穩(wěn)定的一些宗教問題及其對策建議》
2.《河湟佛道文化研究》
其他項目:
有《青海老字號認定、保護和促進發(fā)展研究》等,從略。
獲獎情況
1.《十世班禪大師的愛國思想》(主持完成),1996年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
2.《青海佛教史》2006年獲中國藏學研究珠峰三等獎;
3.《漢藏民族關系史》(合作),2009年獲青海省第八次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
4.專著《覺囊派通論》、論文《吐蕃王朝歷代贊普生卒年考》《藏傳佛教進步人士在我國民族關系史上的積極作用》《藏傳佛教與青海藏區(qū)社會穩(wěn)定問題研究》《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宗教問題的一些再認識》《再論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獲青海省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
5.專著《甘青藏傳佛教寺院》《青藏高原經(jīng)濟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青海佛教史》、論文《試論十八世紀中葉西藏地方行政體制的改革》《青海是藏傳佛教文化傳播發(fā)展的重要源頭》獲青海省優(yōu)秀成果三等獎;
6.《寧瑪派大圓滿法概說》,2004年被美國柯爾比科學文化信息中心評為優(yōu)秀學術論文,獲選進入國際互聯(lián)網(wǎng)路的全球信息網(wǎng),以事世界性介紹;
另,《塔爾寺概況》《愛國愛教,萬古師表》《經(jīng)幡源流芻議》(合作)《漢藏民間文化交流述要》《關于籌建卡約文化館的提案》《對我省設施農業(yè)的調查與思考》《我的退休生活》《佛教與養(yǎng)生》等獲得其他各類獎項。

編輯 : 仁增才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