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誦是藏傳佛教最基本的、也是最普遍的修行方式,信仰者可通過念誦不同內(nèi)容的經(jīng)文、禮贊和祈愿文等來實現(xiàn)個人的現(xiàn)實訴求,以表白自己的信仰和愿望,藉此亦可修養(yǎng)個人的佛學素養(yǎng)和提高佛學知識水平。因此,念誦在藏傳佛教修行中十分重要,且具有深刻的現(xiàn)實意義。尤其在藏傳佛教生命關懷中,念誦與祛病可謂信仰的一種生命價值體現(xiàn),普遍流行于藏傳佛教和藏區(qū)社會。
基于生命關懷的念誦傳統(tǒng):念誦是其中最重要的善巧方便
念誦對人們而言,本身就是一種行為,尤其在藏傳佛教中念誦作為信仰者的一種修行,得到了普遍的奉行,而且每一種念誦都有其內(nèi)在的價值意義和功德,信仰者可通過念誦的內(nèi)容來加以表達或流露個人的信仰和訴求。因此,在藏傳佛教中,念誦的內(nèi)容紛繁多樣,十分豐富,藏文大藏經(jīng)《甘珠爾》《丹珠爾》或八萬四千法門皆可作為念誦的內(nèi)容,因此從僧團集體到信仰者個人悉皆形成念誦的修行傳統(tǒng),故而,念誦本身業(yè)已成為藏傳佛教修行傳統(tǒng)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藏傳佛教占據(jù)重要的一席之地。
根據(jù)筆者的田野考察,藏傳佛教各宗派均有以自己法脈傳統(tǒng)所行持的關于消解生、老、病、死等生命問題的相應教法和一系列的善巧方便,而且這些教法的行持是在非常規(guī)范的、具有一定程序的儀軌和次第中進行的,念誦是其中最重要的善巧方便。
就一般而言,在藏傳佛教有關祛病的教法行持當中,最流行的莫過于念誦行持藥師八佛與三長壽尊:即無量壽佛、白度母和尊勝佛母相關的各種法門。除此,諸如持明長壽法等密法的修持也十分流行。比如,藥師法門的誦持,按照藏傳佛教的傳統(tǒng),雖然每個宗派都有各自相關的念誦法和修行儀軌,以及固定程式的法事儀軌,但是藥師法門的行持或念誦各寺院卻一致地將藏歷初八制定為藥師佛及其相關法門的修持時日,在各寺院中建制固定的法事儀軌,千百年來一直在延續(xù)這一傳統(tǒng)。 具有特點的是,藏傳佛教每個宗派依藥師經(jīng)修持的過程中派生出各自宗派的修行儀軌,比如,寧瑪派的《藥師琉璃光法流儀軌》、薩迦派的藥師八佛儀軌功德述要,噶舉派的噶瑪喬麥天法藥師經(jīng)、格魯派的四世班禪大師羅桑卻吉堅贊于扎什倫布寺著造的《藥師佛儀軌》等經(jīng)、續(xù)儀軌繁簡的藥師佛修行法及其儀軌為數(shù)甚多,且形成了各個宗派的藥師佛修行特點和法脈傳統(tǒng),從而建構了藏傳佛教藥師佛修行傳統(tǒng)及其生命意義的人文關懷,對藏傳佛教意義深遠。
當然,藏傳佛教基于生命意義的人文關懷不僅只體現(xiàn)于藥師經(jīng)的修持,藏傳佛教的三長壽尊:即無量壽佛、白度母和尊勝佛母相關的各種法門中,諸如《無量壽經(jīng)》從公元7、8世紀在藏傳佛教中十分流行,現(xiàn)存的數(shù)千萬件的敦煌吐蕃藏文寫經(jīng)中,僅《無量壽經(jīng)》的手抄本就占據(jù)相當?shù)谋壤?。公?世紀初期,贊普赤德祖贊?熱巴巾繼任吐蕃第四十二代國王時,就抄寫了一千卷的《無量壽經(jīng)》以作善緣功德,近年來在麥積山石窟發(fā)現(xiàn)的藏文《無量壽經(jīng)》,也是吐蕃王朝時期的藏傳佛教寫經(jīng),由此觀之,自藏傳佛教“前弘期”已經(jīng)對人的生命給予廣泛的關注,,并通過佛經(jīng)的抄寫和念誦及修持體現(xiàn)出藏傳佛教對于生命對關懷,以及對人的生命現(xiàn)象的探索和解釋,形成了藏傳佛教生命關懷的母題及其人文精神的基礎和特征。千百年來與藏民族的社會生活結為一體,建構了藏傳佛教生命關懷的傳統(tǒng)。
除此,在藏傳佛教生命關懷的傳統(tǒng)中,白度母和尊勝佛母作為長壽佛菩薩也得到了人們的普遍崇拜和信仰,相關的念誦法門與行持儀軌在藏傳佛教中十分流行。比如,《白度母長壽法》《尊勝佛母長壽法》是藏傳佛教中祛病求福,延年益壽的重要法門,亦是僧俗信眾念誦修持的重要法門。藏傳佛教認為,念誦并修持《白度母長壽法》《尊勝佛母長壽法》及其陀羅尼,即真言、密咒,能增長壽命及福慧,凈除業(yè)障,美麗健康和智慧,這些教法它所體現(xiàn)的對于人的生命關懷與對生命崇拜的人文精神和思想,對藏族地區(qū)的僧俗信眾影響極其深廣。
在藏傳佛教中,基于生命關懷意義的教法儀軌在密宗修行中亦占據(jù)重要地位,各類長壽祈修法十分豐富。比如,長壽持明修持法,是藏傳佛教從一地至十地成就四種“持明果位”的密宗修行法之一,亦是基于密法修行次第和果位要達到的一種長壽持明成就?!俺置鳌痹诓貍鞣鸾炭山忉尀椤懊饔X”,指了悟心性者;亦指持有如來、蓮花、金剛等五部之佛種性者,即為持明。長壽持明,為四種“持明果位”,即異熟持明、長壽持明、大手印持明、任運持明修行次第過程中,要成就的一種持明果位,或者說壽命自在持明。
《業(yè)次第論》中云:“究竟趨入現(xiàn)見義,修行資糧之成就,身界生處有漏盡,成金剛身壽持明,所見之法定涅槃,不舍身體至佛地,遠離諸畏神變圓?!彼哉f,長壽持明是通過修行究竟勝法位以后,獲得金剛身而無生無死,心得見道,身體住于勝法位的長壽成就法,堪稱是藏傳佛教一種高境界的長壽修行法門。同樣,這些關乎人的生命或壽命及身體與心性的密宗修行法也建構了藏傳佛教基于生命關懷的念修傳統(tǒng)。
藏傳佛教對生命的關懷思想,也滲透到了雪域藏地的高山大川山河等大自然的崇拜,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在藏民族的信仰中,是一位美麗的長壽女神,珠穆朗瑪峰及其周邊五山峰,構成五長壽女神峰并尊為雪域藏地的保護神形成了一系列的念誦祈愿及其奉行儀軌,也已成為藏傳佛教生命關懷念修傳統(tǒng)的組成部分??梢哉f,基于念誦與修行的生命關懷體現(xiàn)出了藏傳佛教生命意義的人文精神和思想。
祛病意義的念誦:誦持經(jīng)文、真言密咒,對治不同病人和事用
藏傳佛教的生命關懷是通過修行實踐來體現(xiàn)的。當信仰者有生命關懷的訴求時,可通過寺院的法事儀軌、僧尼經(jīng)懺或念誦相關的經(jīng)文,來滿足信仰者的宗教需求。以寺院為例,有如期舉行的多種法事儀軌。從個人而言,可誦持相關的經(jīng)文、真言密咒,對治不同病人和事用。
以藥師法門的誦持為例,《藥師經(jīng)》在藏傳佛教念誦或諷誦、修持中十分重要,特別是基于生命關懷的修行、經(jīng)懺和法事儀軌當中,《藥師經(jīng)》的修持不可或缺。藏歷每月初八,作藥師佛時節(jié),或藥師佛供奉日,藏傳佛教每個寺院都有念修《藥師經(jīng)》及其祈愿與奉行相關儀軌的傳統(tǒng),業(yè)已形成藏傳佛教寺院固定程式的法事儀軌。法不孤起,仗緣方生。藥師佛,為東方凈琉璃世界或剎土之主尊,又作藥師如來、藥師琉璃光王如來、大醫(yī)王佛、醫(yī)王善逝、十二愿王等,是藏傳佛教信奉的重要佛菩薩或崇拜的客體,藥師佛信仰在藏族具有廣泛的影響。藥師佛,在藏傳佛教中,以藥師八佛(指本師釋迦牟尼佛及藥師七佛)組成崇拜客體,及觀修的本尊。也就是說,藏傳佛教信仰的藥師八佛,以其功德和加持力贏得了信眾的崇拜。如《天法密意伏藏藥師佛儀軌——琉璃水流》中言:
藥師八位如來天尊眾,祈請降臨此處賜加持,
賜我具緣具信勝灌頂,遣除導向邪道壽障礙!
藥師佛被藏傳佛教尊為“藥師天尊八圣佛”,認為藥師八位如來天尊能隨病設藥,以妙藥滅除眾生心身病痛,能令一切有情脫離疾病,除滅一切病痛。藥師佛行菩薩道,發(fā)十二大愿。藥師佛發(fā)十二大愿的旨趣,是“令諸有情,所求皆得?!鼻f嚴其身,身善安住,不墮惡趣,端正黠慧,諸根完具,無諸疾苦。若諸有情,眾病逼切,為眾生應病施藥,為眾生解除疾病之苦,若諸有情,饑渴所惱,為求食故,消災延壽,讓人健康快樂,若諸有情,貧無衣服,即得種種上妙衣服,亦得一切寶莊嚴具和華鬘、皆令滿足。
藥師佛為眾生所發(fā)的誓愿及其人文精神和思想,對藏傳佛教影響深刻,對信仰者而言,也極賦有感染力。所以,藏傳佛教基于祛病意義的念誦或修持中,藥師佛的法事儀軌充當其首,相關的法事儀軌亦很多。這些法事儀軌,可通過念誦、供養(yǎng)、修持來奉行,比如念誦《藥師琉璃光如來本愿功德經(jīng)》,供奉藥師佛千供儀軌、念藥師佛心咒,行持藥師佛祛病法,等等。如第四世班禪大師羅桑卻吉堅贊著造的《藥師佛儀軌》,是藏傳佛教格魯派行持的藥師佛儀軌之一,其行持次第,首先是皈依婆伽梵藥師八佛眾眷屬,依次為發(fā)心、觀修四無量心、頂禮、供養(yǎng)七支供、念誦偈頌、祈愿并結手印和吹奏各類樂器,行持正行、結行、回向、發(fā)愿、誦吉祥偈,在整個藥師佛儀軌的行持過程中,念誦始終貫穿于其中,正如藥師佛十二大愿中所言:“若聞我名,專念受持”,念誦是行持藥師佛儀軌,以達祛病目的的最基本之行儀。
信仰者在行持藥師佛儀軌過程中,通過念誦表達著眾生的訴求,以及對藥師佛的虔誠信仰。信仰者通過頂禮、贊頌藥師佛,以此修行達成他們修養(yǎng)心身、祛除病苦的愿望。故此,在藏傳佛教中,修行者注重念誦,如《藥師經(jīng)》所言:“若見男子、女人,有病苦者,應當一心為彼病人,常清凈澡漱,或食或藥,或無蟲水,咒一百八遍,與彼服食,所有病苦,悉皆消滅。若有所求,至心念誦,皆得如是,無病延年。命終之后,生彼世界,得不退轉,乃至菩提?!薄叭粢娔凶印⑴?,有病苦者,應當一心為彼病人,常清凈澡漱,或食或藥,或無蟲水,咒一百八遍,與彼服食,所有病苦,悉皆消滅。若有所求,至心念誦,皆得如是,無病延年。命終之后,生彼世界,得不退轉,乃至菩提?!?/p>
吉卓瑪,女。藏族,藏語言文學碩士,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人,精通藏、漢兩種語言文字,兼懂英、日語。2005年1月起,在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宗教研究所工作,從事藏傳佛教研究工作,專長藏傳佛教出家女性及覺域派、息解派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