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雪彬爺爺當年栽植的樟子松。
正午,炙熱的太陽光直射著沙珠玉沙漠。
沙珠玉地處共和盆地,素有“風庫”之稱,流動沙丘、半固定沙丘0.5萬公頃,沙漠從沙珠玉河谷呈3條帶狀由西北向東南隨風移動,在這里,農田、灌渠、農舍被沙掩埋是常有的事。每年春季一刮風,黃沙漫天,當?shù)厝罕姸紩蛑o地說一句:“沙珠玉的阿舅來了?!?span style="display:none">ZY5中國藏族網(wǎng)通
這里的老人依稀記得,許多年前沙珠玉河曾流至小鎮(zhèn)東部的山岡腳下戛然而止,形成一對姊妹湖,叫褡褳的湖,1990年前積水面積3.97平方公里,因干旱和風沙危害,沙珠玉河在枯水季節(jié)時常斷流,2002年褡褳湖干枯見底,如今湖區(qū)已開墾為農田。
青海省沙珠玉治沙試驗站就設在這里,其前身是沙珠玉治沙隊,上世紀50年代全國僅有6個這樣的治沙隊。試驗站總面積858公頃,50多年來經(jīng)過幾代治沙科研人員和當?shù)馗刹咳罕姷钠D苦奮斗,初步形成了以封沙育林草區(qū)、固沙試驗田、農田防護林相結合的較為完整的沙珠玉治沙試驗林場防護林體系。試驗站所在地沙珠玉鄉(xiāng)也建起了247條總長130公里的農田防護林帶,建成了圍護0.2萬多公頃農田、村莊、灘地的綠洲。試驗區(qū)森林覆蓋率由原來的8%提高到現(xiàn)在的75%。
3月30日,當記者走進沙珠玉鄉(xiāng)時,再也看不到當年風沙滿城的情景了,兩排長達5公里的青楊林首先進入我們的視野。
“這是我父親那一代人種下的樹。”說話的趙雪彬是青海省治沙試驗站副站長,也是在此治沙的第三代人。
趙雪彬說起一家三代人在這里生活工作的情景時顯得很平常。50多年前,他爺爺趙文軒作為一個高中生從湟源縣坐馬車來到共和,他是來參加溝后水庫工程,之后他們被分配到了沙珠玉,從此在這里挖下“地窩子”安家落戶,開始了與漫漫黃沙相伴的歲月。趙雪彬童年時期每天跟著爺爺去看他精心護育的樟子松。
1979年趙雪彬的父親趙士學繼承父業(yè),繼續(xù)在實驗站工作。自此,這個來自安徽的家庭已經(jīng)扎根沙珠玉,成為地地道道的青海人。1997年趙雪彬湟源牧校畢業(yè)后,聽從父親的勸導,放棄留城工作的機會,回到風沙困擾的沙珠玉。趙雪彬說:“實際上我不是學林學的,父親讓我邊學邊干,所以從2003年開始我上西北林學院學林學本科專業(yè)。
如今,他爺爺種下的樟子松已是郁郁蔥蔥的參天大樹,與其周邊的青楊、新疆楊、檉柳、沙柳、沙蒿等耐旱植物相比顯得格外翠綠,不遠處有一個觀測臺,已是林業(yè)高級工程師的趙雪彬每個月都在這里采集監(jiān)測的風力、風沙量、蒸發(fā)量、降水量等數(shù)據(jù)。 每年3至5月份,趙雪彬和他的同事們是最忙碌的,天剛剛亮,帶上干糧和水袋就走進沙漠,在沙丘與沙丘之間爬行,樹與樹之間穿梭,領著當?shù)匕傩詹忌痴?、栽樹苗,一干就是一整天。治沙人在實踐中發(fā)明的沙障名目很多,有生物沙障(用烏柳、檉柳樹枝制成)、粘土沙障、麥草沙障、尼龍沙障等等,一格格固定沙障中栽植的烏柳形成一片片綠色防護帶向沙漠深處延伸、延伸。
握手告別時,趙雪彬說:“其實我們家的事兒就這么平常,要說我們三代人有什么區(qū)別,那就是爺爺睡“地窩子”,父親住平房,我辦公上了樓房?!?span style="display:none">ZY5中國藏族網(wǎng)通
對家庭來說,今年39歲的趙雪彬也許不是一個好丈夫,好父親。好在他妻子更藏措去年從尖扎縣林業(yè)局退休了,現(xiàn)今在西寧虎臺中學附近租了房,照顧上初中的女兒。
中圍萬家邑,簫鼓樂芳節(jié)。... [詳情]
央視網(wǎng)消息:10月17日,袁隆平科研團隊的第三代雜交水稻迎來晚稻測產,測得晚稻平均畝產為936.1公斤,加上今年7月早稻的平均畝產667.8公斤,早晚雙季稻畝產達到1603.9公斤,再次刷新世... [詳情]
9月28日,在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縣新山傈僳族鄉(xiāng)坪山村,由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發(fā)的第三代雜交水稻“三優(yōu)2號”畝產達到1085.99公斤。這是目前為止,第三代雜交水稻取得的最高單產。... [詳情]
界山海拔6380米,在先遣連前面橫亙著,冰雪嚴嚴實實地包裹著它,莽莽蒼蒼,巍峨宏大,它既是新疆和西藏的分界,又是兩種宗教、兩種文化的分水嶺。... [詳情]
“報告湯隊長:果扎拉山上又下雪了,我們上去4個人,2臺機械?!苯拥诫娫?,湯剛旦緊急趕往86公里外的搶通點。...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