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閣坐落于浙江省寧波市月湖之西的天一街,是我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私人藏書樓,也是世界上現(xiàn)存歷史最悠久的私人藏書樓之一。天一閣始建于公元1561年(明嘉靖四十年),建成于1566年(明嘉靖四十五年),原為明兵部右侍郎范欽的藏書樓。從這座歷史悠久、被世人稱為“私家藏書之典范”的樓閣建筑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前人深刻的防火觀念和防火意識。
天一閣之名,取義于漢鄭玄《易經注》中“天一生水”之說,因為火是藏書樓最大的禍患,而“天一生水”可以以水克火,所以取名“天一閣”。書閣是硬山頂重樓式,面闊、進深各有六間,前后長廊相互溝通。樓前有“天一池”,引水入池,蓄水以防火。
范欽一生對豐氏萬卷樓失火一直銘刻于心。好友豐坊對其踏上仕宦之路有頗多幫助,一次月湖夜游后豐坊回家秉燭上萬卷樓臨摹古人書法,酒性漸發(fā),忘吹蠟燭導致萬卷樓失火。因此,范欽從歷代藏書樓多毀于火災的事例中汲取經驗教訓,在以后的建閣中,無論從書樓形制、命名,還是從建筑的設計布局、設施的配套上都能從防火要求進行充分的考慮。
范欽不但依據(jù)古書上“天一生水”的說法,取“以水制火”的意思,移“天一”兩字名閣,而且還取“地六生水”的意思,來進行書樓的布局設計。其樓高下深廣及書櫥數(shù)目尺寸俱含六數(shù)。他打破一般建筑物忌用偶數(shù)的格局,把書樓分建六間,東西兩旁筑封火墻;在樓下中廳上面的閣柵里,繪了許多水波紋作為裝飾。這些都充分反映了他期望書樓免于火患的愿望,從中體現(xiàn)了主人強烈的防火意識。
天一閣長期以來嚴格實行禁止煙火入閣的制度。至今,樓梯邊仍掛著一塊“煙酒切忌登樓”的大字禁牌。從現(xiàn)有資料來看,清道光九年八月,天一閣還訂立過管理細則十一條,其中的規(guī)定已經考慮到在緊急情況下要保證道路暢通。清光緒三十四年,繆荃孫隨寧波太守夏閏枝去天一閣看書,“范氏派二庠生衣冠迎太守,茶畢登閣,約不攜星火?!本妥阋哉f明其防火制度之嚴,連當?shù)氐奶匾膊辉S違背。注重防火是天一閣能夠保存長久的一個首要原因。
天一閣建筑防火設計的理念呈現(xiàn)出符合現(xiàn)代建筑防火設計規(guī)范規(guī)定的要求。一是生活區(qū)與藏書樓分開。二是生活區(qū)與藏書樓之間保持一定的防火間距,防火墻為沒有門、窗,沒有可燃建筑構件外露的實體墻。雖然范氏故居與天一閣藏書樓在防火間距分隔的二堵墻中有門,但是門與門之間不直接相對,都是錯開位置的,這充分體現(xiàn)了古人在建筑防火設計中的智慧。三是藏書樓及周邊設置足夠的安全出口用于安全疏散。四是閣前鑿一水池,蓄水備用,相傳天一池與月湖相通,池水終年不涸。上述這些說明主人在建樓之初從書樓的布局、結構和設施配套都首先注意書樓的防火安全。
天一閣注重防火的種種舉措,對后世具有深遠的影響。早在二百多年前,乾隆在考慮建造庋藏《四庫全書》的書樓時,就想到要借鑒天一閣的防火經驗。他在乾隆三十九年六月二十四日的上諭中說:“聞其家藏書處曰天一閣,純用磚甃,不畏火燭,自前明相傳至今并無損壞,其法甚精……今辦《四庫全書》卷帙浩繁,欲仿其藏書之法,以重久遠”。當時乾隆特派杭州織造寅著到天一閣查看書樓建筑和書架款式。寅著在奏章中詳細報告了天一閣書樓的構造、書架的排列等情況,并且再明丈尺,繪圖呈覽。后來庋藏《四庫全書》的文淵、文溯、文津、文匯、文瀾、文宗等七閣,就是仿照天一閣的式樣建造的。
天一閣管理部門還數(shù)十年如一日做好日常安全工作。繼承前人煙酒切忌登樓的規(guī)定,至今藏書樓不通電以確保安全。現(xiàn)在雖然有了現(xiàn)代化的通訊、報警、滅火等設備,但仍然堅持全天24小時值班制,并在此基礎上配專人進行巡邏,制訂應急預案,定期進行實地演習,用自己的汗水和辛勞,保證這座歷史文獻寶庫的安全。
天一閣坐落于浙江省寧波市月湖之西的天一街,是我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私人藏書樓,也是世界上現(xiàn)存歷史最悠久的私人藏書樓之一。...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