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灑草原化“青鳥”
——記山東省援青干部、剛察縣教育局副局長陳海蓉
本報記者 羅連軍
從遙遠的東海之濱,越升到海拔3000多米的青海湖畔,她如一只不知疲倦的“青鳥”,將先進的教育理念帶到青海藏區(qū);她俯下身姿,架起一座聊城幫扶剛察的橋梁,致力探索一條適合剛察草原教育現狀和民族特點的教育教學和管理模式。
她就是山東省聊城市援青干部陳海蓉。2016年8月1日,帶著“為誰培養(yǎng)人、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實現海北藏族自治州教育轉型升級,切實讓藏區(qū)各族群眾子女共享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囑托,她走進高原海濱藏城——剛察,出任縣教育局副局長。
“捧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在縣教育局舉行的見面會上,陳海蓉深情簡短的表白,成為她“踐行援青使命,融入剛察教育,立志改變剛察教育”的鏗鏘誓言,融入藏區(qū)工作的每個日夜。
“拼命三郎”到草原
八月的剛察,正是草原綠意盎然、青海湖魚游淺底、鳥翔藍天的最美季節(jié)。放下行囊的陳海蓉來不及欣賞青海湖畔醉美的風景,當天便進入工作狀態(tài),走進縣教育局查閱資料,翻看文件,了解剛察縣教育教學現狀。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一開學,陳海蓉就組織全體教研員、各中小學教學副校長,對各學校、各幼兒園教學常規(guī)工作開始視導和調研。6天時間,她走遍了全縣8所中小學及幼兒園的每個角落。
“她一來就馬不停蹄,白天一聽就是六節(jié)課,晚上回來立刻開會,分析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對策。每天頂著高原缺氧的諸多不適,從早7點到晚八九點,讓我們這些土生土長在剛察的人都有些吃不消?!眲偛炜h教育局教研室主任楊卓瑪說,住在自己家對面的陳副局長,每晚燈都亮到凌晨一兩點?!皠傞_始還以為她剛從山東過來,是因為缺氧睡不著覺。后來才知道,我們休息時,她還在加班制定教學幫扶計劃,為了牧區(qū)的孩子們天天工作到深夜?!?span style="display:none">QNx中國藏族網通
“一次,陳海蓉在山東的一位老同事來到剛察,問我們跟她一起工作還吃得消嗎?當時我只覺得陳海蓉有啥說啥,工作特別實,特別細,對于剛察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能一針見血,帶來了許多教育大省的先進理念。細聊才知道,實干是她在山東聊城就已養(yǎng)成的習慣,還被同事們稱為‘拼命三郎’,有些時候我這個局長也有種被她倒逼的感覺?!眲偛炜h教育局長李秀說。
從升國旗時的講話、每日誦讀,抓學生的教育、行為規(guī)范和養(yǎng)成;從備課、授課、作業(yè)批改、輔導、考試,抓教師的能力提升和個人素質;從“看、記、議、背、做”,完善每所學校五字學習法,陳海蓉從點滴抓起。
“陳副局長聽一節(jié)課,就從專業(yè)角度講評一次,有什么問題講什么。尤其她對工作的細致和超前的管理思維,給我們很大啟發(fā)。那股子嚴肅認真的勁,讓我們看到她都有些發(fā)怵?!眲偛炜h寄宿制完全小學老師梁春燕說。
“青鳥”架橋獻高原
夜已深青海湖畔的藏城漸漸安睡。陳海蓉送走參加視導調研總結會的校長們后,又坐在了辦公桌旁,打開電腦,準備山東聊城教育專家來剛察縣開展合作教研的相關資料。
“走進剛察門,就是剛察人,就要干好剛察事?!标惡H厥沁@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在短短4個月的時間里,她積極對接結對幫扶有關項目,動員其他6名援青干部,與剛察縣7名貧困學生建立“一對一”結對幫扶關系,為每名貧困學生捐資1000元。
在組織全體教研員、各中小學教學副校長,對各學校、各幼兒園教學常規(guī)工作的視導和調研中,陳海蓉堅持“眼勤、嘴勤、腿勤”的原則,從校門到操場,從食堂到教室,她對學校的每片區(qū)域、每個地方和開展的每一項工作,都進行詳盡了解和詳細記錄。
在教學活動中,陳海蓉不僅親自抓活動安排,研究方案細節(jié),還堅持全程參與聽課、評課活動,以觀察者的身份為剛察縣各學校教育教學工作問診把脈,精準剖析出針對性強、可操作的意見建議。
“每到一處,她都從不把自己當作領導,而是與師生推心置腹,征求意見和建議,共想辦法,共謀思路?!崩钚阏f,不到兩個月時間,她就確定了教育援青項目規(guī)劃,編制完成了《山東聊城市教育局結對幫扶工作計劃》,經過協調,將預算所需經費納入了聊城市教育局的財政預算。
在陳海蓉的努力下,10月中旬,聊城市教育局夏廣立督學帶領8所結對學校骨干教師及幼教、信息技術等方面41名專家教師,來剛察縣開展了為期5天的合作教研活動。并與剛察縣60名教師結成師徒關系,學習交流課內外教學教研。
短短的半年時間,她跑遍了剛察縣所有的學校和幼兒園,詳細了解學校實際情況、存在的問題,廣泛聽取一線教師的意見建議,帶頭起草了《剛察縣山東聊城對口援建剛察教育事業(yè)方案》,并與聊城市進行了對接。
美麗草原“我的家”
從海拔30多米、河湖遍布的聊城,到海拔3000多米的藏區(qū)草原工作,缺氧、干燥成為陳海蓉最大的生活障礙。剛來時頭痛、失眠,她就以拼命工作來轉移對高原的不適。
李秀說,陳副局長來剛察半年時間,基本沒有節(jié)假日。尤其與山東聊城教育局和各學校的協調、對接中。白天,她陪同專家深入各學校開展活動。晚上,親自組織全局召開當天小結會。由于過度的勞累,她舊病復發(fā)。為了不影響工作,她超劑量服藥,造成藥物中毒,兩天沒有進食。但第二天上班,她還是第一個出現在工作現場……
為了讓這位來剛察援青的惟一女性有一個舒適的生活環(huán)境,縣教育局的同事們,給她的宿舍搬去了盆花以增加濕度,放上了氧氣袋以緩解缺氧問題。這也深深感動著這位身材纖瘦的水鄉(xiāng)女性。
看著她日漸消瘦,大家勸阻她多休息,適應一下氣候。她卻平淡地說:“我是一名援青干部,更是一名黨員,來剛察只帶了愛心、誠心、真心、責任心、敬畏之心,唯獨沒有安逸之心,選擇了援青這個道路,就選擇了辛苦,就選擇了任勞任怨和無怨無悔”。
2016年10月16日,來剛察縣開展對口學校教育教研幫扶活動的41名聊城專家踏上返程的路途。臨行時聊城市教育局長流淚了,領隊夏廣立對陳海蓉說:“要知道這么苦,就不讓你來了!”
此時,陳海蓉卻抖起精神說:“這里干凈整潔、天高云淡,雖偏遠但很美。尤其這里的人淳樸善良、給予我很多關心和支持。援青三年,需要做的事太多了,這里就是我的家?!?span style="display:none">QNx中國藏族網通
為方便工作,與民族學生直接交流,陳海蓉購買了《藏文知識讀本》,并請縣教研室藏文教研員擔任她的藏文教師,每天擠出時間,認真學習藏文,現在都能進行簡單的藏語言對話。她還開玩笑說“我在大學學的是英語,我要用3年時間學會藏語,這樣,我就成了懂3種語言的人了”。
青鳥泉邊草木春,黃云塞上是征人,歸來若是長條贈,不憚風霜與苦辛。陳海蓉在自己的記事本上寫道:雖然高原反應就在那里,不來不去;雖然深夜無眠常在那里,不休不止;雖然思鄉(xiāng)之情就在那里,不離不棄;雖然干冷的天氣、難以聽懂的話語和習俗差距,不增不減。但這些磨礪了我的身心,開闊了我的視野,提升了我的境界,鍛煉了我的能力,豐富了我的人生,也更加堅定了我做好援青事業(yè)的信心和決心。